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学校主页

【心理】一点心理学 | “那咋了”!让我们直面困境,撸起袖子加油干

作者: 时间:2024-12-13 点击数:

在充满压力和挑战的现代社会,傲娇地说一句“那咋了”时,我们在表达什么?“那咋了”,这种有点自嘲和调侃的流行语,与青年人追求个性,拒绝过度内耗的心理需求相契合




“那咋了”背后的积极心态

随性洒脱,乐观豁达


  遇到困难,一句“那咋了”,不轻易被外界影响,不把精力消耗在担忧和焦虑上,透出一种勇于面对,敢于挑战的乐观和傲娇劲儿。这种心态作为一种对抗压力和焦虑的武器,无疑为青年人增添了更多行动的动力。不纠结,不内耗,“干”就好了。


  求职季的莉莉,在一次结果不理想的面试后,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:“面试场上春风吹,几家欢喜几家愁。纵有才华无人识,笑问苍天,‘那咋了’?这家公司咖啡不错,再接再厉!”

  莉莉的这条动态,引来众多朋友的点赞和评论,激励着在求职路上奔波的同学。面试有成与不成,每一次尝试都像饮一杯不同风味的咖啡,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。

这种态度折射出青年人对自我能力的肯定,面对未来的积极乐观。

这种不强求、不拘泥、不内耗的心态,让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,更加坚定不移,即使遭遇失败,也能迅速调整心态,勇于接受生活的起伏,微笑面对,再次出发



轻描淡写,了了分明


  有时,“那咋了”也被用来轻描淡写地处理一些敏感或复杂的话题,避免深入讨论可能带来的尴尬或冲突。一句“那咋了”,既是对个人情感的淡然处理,也是对他人好奇心的适度回避,维护了彼此的界限和尊重。

  随着青年人的自我意识增强,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边界,“那咋了”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表明“请给我时间,给我空间,相信我有能力独立面对和处理问题”的心声。这一表达既是对自我边界和自我价值的坚守,也是要求被理解,被尊重的宣言。


透露着无奈与妥协



 “那咋了”作为青年一代面对压力和困境的一种积极自我调适方式,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,接纳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,但也略带沉重的叹息,透露着面对现实的无力、无奈和妥协。



别让“那咋了”成为你的常用心理防御机制

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压力、焦虑或其他心理不适时,无意识地采取的行为或思维模式,旨在减轻或避免这些负面情绪。“那咋了”可以帮我们与困难拉开距离,缓解压力,让我们有空间去思考,寻找应对之策,但也容易变成逃避现实的借口


  1.轻视化

当面对批评或挑战时,一句“那咋了”通过轻视问题的严重性,以此来减少内心的不安。

因迟到而被责备,回应一句:“那咋了,不过就是迟到了几分钟。” 通过这种方式,试图将问题最小化,减少自己的责任感和内疚感。然而,过度的轻视化可能导致问题被忽视,长期下去,不仅影响个人成长,也可能损害人际关系。

2.否认

面对不愿接受的事实或情绪时,“那咋了”可以作为一种否认的形式,帮助个体避免直接面对问题。

这种否认自我真实感受的方式,虽然能短暂地减轻痛苦,长期来看,却可能阻碍情感的愈合。情绪就像一封信,它告诉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和想法。例如,悲伤可能表明我们失去了重要的东西,焦虑可能是在提醒我们关注潜在的风险。有意识地觉察情绪,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,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。

3.反向形成


当个体内心感到不安或脆弱时,他们可能会用“那咋了”来表达一种相反的态度,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

例如,一个实际上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,在被指出某些不足时,可能会说:“那咋了,我不在乎别人怎么想。” 这其实是在掩饰他们真实的关心和在意。
4.合理化
“那咋了”也可以用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或情绪,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。
例如,如果有人没有完成工作,他们可能会说:“那咋了,反正也没那么重要。” 这样的话语帮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辩护,减少因失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。

使用“那咋了”作为心理防御机制,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减轻心理压力,但长期过度使用可能会阻碍个体处理问题和情绪的能力,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。


“那咋了”筑起的沟通鸿沟

问问同学,“你喜欢最近的流行语‘那咋了’吗?”

同学A:本身这个梗没什么问题,但有很多时候会出现乱用的情况。比如,有人正在和你正常交流,你来一句“那咋了”……这种行为就真的没有边界感。

同学B:“那咋了”这个梗我真的不能理解,当你认真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,有人回你一句“那咋了”或者在你提建议时回堵一句,就好像生物课的时候拿着地理书不合时宜的感觉。

同学C:我也不喜欢“那咋了”这句话,会给我一种很随意,不当回事的感觉。我是一个比较认真的人,更喜欢“没事”这个词,感觉万事都有希望,而不是以一种不真实的“松弛感”面对挫折。

原来如此,自嘲幽默的“那咋了”在沟通中有时可能无意间筑起一道鸿沟,降低了沟通的质量,导致误解和隔阂。


缺乏同理心:当对方表达不满或问题时,如果用“那咋了”来回应,可能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或问题没有得到重视,从而感到失望或孤立。



误解意图:对方可能期待一个认真的回应或者解决问题的建议,而“那咋了”可能会被误解为轻视或不在意,导致沟通双方产生误解。

沟通障碍:在正式或严肃的沟通场合,使用过于随意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认为是不专业或不尊重,从而影响沟通效果。

情绪对立:如果对方情绪激动,而“那咋了”被理解为冷漠或不关心,可能会加剧对方的情绪反应,导致沟通更加困难。

逃避问题:当“那咋了”被用来逃避正面回应问题时,它可能会让对方感觉到对话者不愿意面对问题,从而阻碍问题的解决。

为了避免“那咋了”筑起人际交往的高墙,在适当的自嘲之后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,减少沟通中的误解和障碍,建立更加顺畅和有效的沟通。


如何正确使用“那咋了”


倾听和理解:认真倾听对方的诉求,表达理解和关心。

适当回应:根据对方的情绪和需求,给出适当的回应和建议。

调整语言:在正式或敏感的沟通中,使用更恰当和专业的语言。

展现同理心:尽量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,展现同理心。


“那咋了”傲娇自嘲背后有压力,有动力,有悲喜,有反思。值得肯定的是,“那咋了”以一种轻松的方式,给了我们面对压力和困难情境一个过渡的空间,在这个空间里,我们有机会坚持自我、独立思考、积聚力量、面对挑战。重要的是,避免这个“空间”成为逃避现实,摆烂有理的“窠臼”。

傲娇说句“那咋了”
让我们直面困境
撸起袖子加油干













Copyright © 2006-2008 德育之窗 Cn All Rights Reserved